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青报·中青网见习记者 张仟煜 记者 李超)近日,南京大学新生学院开甲书院的18位师生,组成“马兰花开”社会实践团,从南京启程奔赴3000多公里外的新疆马兰,开启了一场追寻先辈足迹、传承马兰精神的红色之旅。
在从南京飞往新疆的飞机上,南京大学“马兰花开”社会实践团团长刘功泽怎么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。
这个来自新生学院开甲书院的18岁少年反复摩挲着手里的宣讲稿,上面写满了数不清的批注——按理说,他在开甲书院“马兰花开”合唱团担任团长,也算“见过世面”;但这一次,要跨越千里给远在新疆马兰的孩子们授课,难免“有点压力”。
“马兰”二字,对这趟航班上的18位开甲书院师生来说,有着不寻常的意义。在这个以“两弹一星”元勋、南京大学杰出校友程开甲院士命名的书院里,“马兰”成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坐标——那里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地方,也是程老呕心沥血奋斗过的土地。
要是没亲自来趟马兰,实践团成员王师师以为这里尽是黄沙漫天。“马兰简直像是世外桃源。”她忍不住赞叹。一代代马兰人硬是用艰苦奋斗的精神,在罗布泊这片死亡之海,开垦出一片充满生命力的绿洲。
马兰烈士陵园成为实践团奔赴的第一站。师生们沿着墓道缓缓走过,怀着沉重的心情,注视着每一座墓碑。
风雨中,实践团成员程晓田在一座墓碑前怔住了。眼前的墓碑上没有名字,只刻着“大漠忠魂”四字。放眼整个陵园,共有48座这样的无名墓碑,它们的背后统一刻着一句话:“由于历史原因,逝者资料失却。我们永远怀念为中国核试验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。”
“伟大的事业从来不是孤胆英雄的传奇,而是无数平凡人把名字藏进风沙,用热血与生命铸就的丰碑。”程晓田说。
在开甲书院与马兰基地联合举办的座谈会上,实践团成员关翔文向年轻的马兰科技工作者提问:“新一代的马兰人又是如何接续奋斗的?”
对方的回答让他久久不能忘怀:“低头拉车的同时,不能忘记抬头看路,老一辈马兰人就像明灯在前方引路,没有什么难关是过不了的。”
座谈会结束后,开甲书院师生们向马兰基地献上了一份特别的纪念礼物——一份由学校档案馆和新生学院开甲书院等共同整理编纂的《程开甲先生在南京大学工作期间档案文献集》和一本由程老编著的我国第一本《固体物理学》教材。
“相比去年,今年的团队规模在扩大,红色教育资源也变得更丰富了。”作为马兰之行连续两年的带队老师,开甲书院学生事务中心主任唐赟深有感触,“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才有多少真情,信仰才有多少力量。”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