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众并没有变得挑剔,而是电影开始不敢直面现实了。
如果你去问刚看完《水饺皇后》的观众,他们大概不会直接说“这电影完全糟糕”,但一定会说:“我不相信。”
而这一句“我不相信”,实际上已经让整个电影失去了说服力。
你不能怪观众冷漠、功利。真要是电影讲得有深度、演得真诚、逻辑清晰,谁不想为一个底层逆袭的故事鼓掌呢?可是很遗憾,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:你拿一个成年人,喂给他一篇小学生作文。
《水饺皇后》的主角是马丽饰演的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,她跑到香港,凭着卖饺子起家,最终成为企业家。
展开剩余84%听起来很有戏剧性对吧?可是整部电影从头到尾,除了强调“饺子皮薄”“她吃得很苦”,几乎没有给出任何“她为什么能够成功”的合理解释。
抱歉啊,今天的影迷可不是十年前看《阿甘正传》就感动得泪流满面的那群人了。生活的重压早把“努力就能成功”的鸡汤喝得苦不堪言。
你说她卖饺子成功,那我们想知道:为什么她能在香港寸土寸金的地方立足?她开店初期的租金如何解决?合法身份如何获得?她的饺子和别人的比,究竟强在哪里?
这些问题,电影一个都没有回答。它只是在不停地强调:她吃了很多苦。
观众会想:“我们也在吃苦啊,可我们还卡在创业的第一步,你怎么就她一个吃苦就能飞黄腾达?”
“她很拼”这一个理由,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要是拼劲就能当老板,那拼多多的客服每一个都得是CEO才行。
一个现实主义的成功故事,不能只是拍一面阳光。
别误会,所谓的“黑白两道”并不是鼓吹那些灰色地带,而是说:一个底层人逆袭的故事,必然会遇到真实世界的阻力,必须讲清楚她是如何克服那些难关的。
她的资金来源是哪里?身份问题怎么解决?竞争对手如何击败?她有没有遭遇过打压?有没有被剥削过?有没有因为“制度差异”吃过亏?有没有在关键时刻遇到贵人相助?有没有在风口浪尖找到机会?
总而言之,你得讲清楚她是如何从一名普通人,成为企业家的。
《水饺皇后》怎么讲的呢?——“她把摊子做大了。”——“她特别坚持。”——“她带着孩子特别辛苦。”
听得人都要笑了,这不是讲企业家,倒像是在讲抗战妇女传奇。努力值不能当股权折算的,现实比这要残酷得多。
有些成功并不是因为个人有多强,而是赶上了时代的顺风车。
比如改革开放的窗口期,资本大规模进入消费市场的时代,香港制造业外迁潮,餐饮行业从街头摊贩到连锁化的转折……
如果你不把女主的成功与“时代变动”联系起来,她就像是独自进入真空空间,打怪升级一样,观众凭什么信她呢?
说白了,如果她今天去香港摆摊,早就被执法部门找上门了好吗?如今的香港,创业门槛、执法力度、竞争压力和八十年代完全不可同日而语。她那套“只要努力,命运就能改变”的逻辑,根本不符合历史,也不符合现实。
你以为观众不想看励志故事吗?不,大家是特别想看。但是你不能拿假话来骗他们。
影迷们每天在城市里忙着996,交不起社保、房租都快压死了,你却告诉他们:“只要水饺做得足够薄,你也能逆袭。”
这是在讽刺他们的生活现实啊。
一部合格的商业励志片,应该让观众看到希望,并且愿意相信“我也可以试试”。如果连基本的说服力都没有,那就不是励志片,而是彻头彻尾的谎言。
而说谎的人,是不配站在银幕上去“教别人奋斗”的。
《水饺皇后》虽然票房达到了4.19亿,乍一看这个数字不小,但放在五一档,实际上是扑得很惨。评分也是摇摇晃晃才勉强及格。这不是观众变得过于挑剔,而是观众变得越来越清醒了。
我们正迈入一个观众不再为廉价励志买单、不再相信单一成功学的时代。
而正因为如此,《水饺皇后》票房的失利,反而是一个信号:观众的审美在升级。
即使你找了像马丽这样的票房保障演员,但只要剧本不行,逻辑不合理,人物不真实,观众一样会用脚投票。
这也说明,大家不再满足于“完整的故事”,他们更渴望的是“真实可信”。
这是非常关键的。如果市场上还是在靠“卖苦情”来博取眼泪,那国产电影就还没从“喊口号式叙事”中醒过来。
我们不是反对励志片,反而是希望有更多能够触动人心、现实向上的作品。
但什么才算好的励志片呢?它应该让观众看完后想:“我也许能试试。”而不是“你是在骗我,我能看得出来。”
因此,比起拍《水饺皇后》这种披着奋斗外壳的空洞故事,还不如先放下“成功学”的执念,诚实一点去讲——
一个底层人物,如何在重重现实压力下,一步步走向成功的。她的成功不是靠一口水饺,而是通过与整个时代的博弈和选择。
这才是观众愿意相信的“皇后”,即使她不那么完美,至少不虚伪。
发布于:山东省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